<
y9h5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穿唐后,导师和我面面相觑 > 穿唐后,导师和我面面相觑 第51节
    “这酒度数低,无事。”沈初舔舔嘴唇。

    “好吧。”李长安本来就不是想计较酒,“从昨日我找完老师,你就闷闷不得的,可是觉得我滥用职权违背了老师的初心?”

    沈初眉眼弯弯温声道:“你不用,旁人也会用,我挤下去的又不是那些真正苦读之人的状元位置。”

    “何况就算我自己考,我也有自信凭借我自己的才华考入前三之列。”沈初看起来是真的醉了,他得意冲着李长安比划动作。

    “你老师我当年是a省的文科高考状元。”

    谁还没凭自己本事考过状元啦?

    李长安摸摸鼻子,干笑了一声。

    她没考过。

    两个人就这么相对坐着,谁也不说话。

    只有蝉鸣声和鸟叫声。

    弯月如钩,月朗星稀。

    “我回长安就先不回家了,你要想找我,就去大慈恩寺找我。”

    沈初忽然开口。

    进长安赶考的外地书生多住在大慈恩寺。

    “我要结朋党……”沈初喃喃道。

    他曾经是因为不善应酬才被院长排挤的,论文发了一篇又一篇,职称却年复一年的不变。

    李长安忍不住开口:“老师不必为难自己,我可以……”

    “你是我的学生,没有学生保护老师的道理。”沈初打断了李长安,“安史之乱当前,我行的是救国救民之举,何来为难一说?”

    李长安直直看进沈初的眼睛,他的眸子一片清明,没有一丝醉意。

    “我心光明,亦复何言。”

    沈初字字铿锵道:“我学阳明先生之心学,尔来两世共三十载。”

    致良知,知行合一。

    他不结朋党,李林甫会结,安禄山会结,杨国忠会结。他结朋党,为的是抵抗安史之乱,为的是辅佐圣明天子,为国为民就是他的良知,结朋党就是他的知行合一。

    他想做官,从不是为了功名利禄。

    李长安嘟囔着:“我心亦光明。”

    ……只是她没有那股沈初身上舍生取义的正义感罢了。

    “我知道。”沈初伸手拍拍李长安的肩膀,欣慰道,“你为生民立命,为万世开太平。你在漳县做的很好,未来你也能把大唐治理的很好。”

    李长安的眼眶忽然有些热。

    李长安吸吸鼻子道:“老师,我现在喜欢你仅次于喜欢李白了。”

    沈初:“……”

    大可不加后面那半句。

    “不过没关系,在我搞到李白之前,您永远是我最喜欢的老师。”李长安深情款款拉着沈初的手表白。

    沈初忽然明白为何李长安能那么理解李隆基了,这逆徒自己也喜新厌旧,李白还没到手就开始嫌弃他了。

    第48章

    日光穿过叶缝,一只黄莺站在树上整毛,树叶外沿已经微黄。

    李泌骑着一匹枣红马径直出了县衙。

    近来他的心情很不错,趁着粟麦收割之前,他终于将县中的豪强摆平了,驱狼吞虎,借着孙刘二家的矛盾,他掺和了一手,支持了孙家,将最大的豪强刘家摆平,刘家的临死反扑也将孙家拉下了水,两家人现在都被流放到千里外建设边关去了,他的政令终于能原封不动顺利下达至百姓耳中。

    李泌回想着自己针对农耕做出的劝农政策,微微一笑。

    他清算了玉溪县往年的税收,将本由百姓承担的脚钱去掉,又理清了各项税收,将部分重叠税赋清算,不让百姓在一件事上缴纳两次税赋。

    吏不可单独下乡,更不可向百姓索要钱财,肃清吏治。

    还将公家储存的农具借给百姓使用。

    虽说刚开始的措施不算多,可饭要一口一口吃,路要一步一步走嘛。

    等到明年开春,他就可以设置劝农使,下到各个村子中去劝农桑,还可以将自家收藏的农书撰抄一份……

    李泌没有在县中多停留,而是直接驱马离开了县城去往最近的村子,沿途金灿灿的田地让李泌心情更加愉悦了三分。

    拿着镰刀的老农在田中劳作,一家老小都在地里劳作,就连孩童也在田头跑来跑去,提着竹筐捡拾麦穗。

    今年收成不错。

    李泌行到一片麦地前,将马拴在田头柳树上,上前和一旁正捧着瓷碗喝水的农人搭话。

    “郎君,今岁可算丰收?”

    农人看了眼李泌,看到李泌身上做工精细的面料后面上露出了讨好的笑。

    “回贵人话,今岁丰收哩,今岁的税赋肯定都能交齐。”

    他以为李泌是来问税赋的官吏。

    李泌又问:“你家有几口人,交完税之后家里可还有余粮?”

    “某名陈大牛,我家七口人,今岁的税赋交完后,还能剩下一些粮食过年……”农人面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。

    家里有余粮,这已经是让他这样的小民觉得幸福的事情了。

    李泌面上也浮现了微笑,他清清嗓子道:“今年官府收取的税赋比去岁还要少一些。”

    农人面上笑容惊喜:“这样我家又能剩下更多余粮了。”

    “是咱们玉溪县新上任的县令清算了税赋,还取消了从村中收粮的脚钱。”李泌看着百姓安居乐业,心中也颇为高兴。

    “哎呀,真是好县令啊。”农人惊喜道。

    李泌不知不觉间将背挺得更直了。

    “可是李娘子做了咱们玉溪县的县令?”农人打听着,“咱们玉溪县是不是也要挖渠了?也是干活就分田地吗?”

    “什么?”李泌瞪大了眼睛,“哪个李娘子?咱们玉溪县的县令分明是李泌李郎君!”

    他辛辛苦苦做出的政绩怎么又和李长安扯上关系了。

    “那这位李郎君是漳县李娘子的兄弟吗?”农人还不甘心,都姓李,说不准就是亲戚呢。

    李泌冷着脸:“玉溪县令之李是辽东李氏,漳县李娘子之李是陇西李氏,非亲非故。”

    农人迷茫摸摸脑袋,他连辽东和陇西是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哩。

    总之就不是李娘子派来的人了。农人轻轻叹了口气,看来他是没那个福气给自家多添几亩地了。

    李泌看着农人深感遗憾的表情,面无表情牵着马离开了此地。

    过了数个时辰,李泌又停在了另一处村落,下马询问了这个村子的村民今岁收粮多少……

    忙活了一整日,直到天色将黑,李泌才神色轻松回到了县衙。

    虽说遇到了一些糟心事,可大体上来说李泌还是对自己这一日的收获颇为满意。

    今年玉溪县下面的几个村落除了一个村子遭了虫灾收成欠佳外,其他十六个村落收成都不错。

    加上今年税赋也比往年要少交一些,这些百姓家中应当都能存下些粮食来。

    只是那个陈大牛……

    李泌站起身,走到存放人口籍贯的廓舍,寻着村子的名字找到了这本户籍册子。

    等到今年交完税之后,这个陈大牛看着自家的余粮,到那时候他就知道到底是玉溪县李郎君好还是漳县李娘子更好了。

    “陈大牛,陈村人,户十三口,嗯?”李泌皱眉。

    他怎么记得那个陈大牛说的是他家只有七口人?

    李泌察觉到了其中的微妙。

    他连忙开始翻箱倒柜找簿册……

    两个时辰后。

    李泌看着他翻找出来的文书两眼一黑。

    难怪那个陈大牛说他家今岁交完税还有余粮呢,原来不是因为他减轻的那点税钱,而是上年还需要交十三个人的税,今年只需要交七个人的税,足足少了五口人!

    “来人,让赵主簿来见我!”李泌迅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。

    他方才翻看赵大牛一家户籍的时候,也顺带着看了看其他家,其他几家的人口数额也在减少,只是没有赵大牛一家那样明显减少罢了。

    李泌本以为是正常的生老病死,可如今看来,却不一定是老死病死,更大的可能是如赵大牛家一样户口迁出。

    赵主簿已经睡下了,却被李泌派去的人生生从床上拉了起来,吓得赵主簿还以为自己犯了什么事。

    听到李泌询问后,赵主簿才松了口气,把自己提到嗓子眼儿的心又放回了肚子里。

    “这个陈大牛家,的确是迁出了五口人,可都是事出有因啊。”

    “陈大牛家的老二陈二牛,入赘到了漳县吴村,他在那边日子过得红火,就想着把家里的爹娘接过去一起住,大唐以孝治国,儿子想要赡养父母没有不允许的道理,所以开春的时候陈老三夫妇就将户口迁到了漳县。”

    “陈家兄弟姐妹多,还有一子一女没有成年。陈老三夫妇在漳县定居后牵挂家里未成年的孩子,便要将儿子带到漳县抚养,父母抚养儿女,这也是合乎情理之事。月前,陈五牛和陈六娘也就将户籍迁到了漳县……”

    每一条都有理有据。

    成年儿子孝顺父母,要把父母接过去一同居住,能不让他孝顺父母吗?

    父母牵挂家中的幼子幼女,要将孩子带在身边养育,儿女跟着父母的籍贯走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。

    李泌听到这番话却两眼一黑。

    一户如此,户户如此,甚至都不用彻查,李泌都能想到玉溪县的人口流出有多严重了。

    甚至这些还都是有户籍的编户,那些连户籍都没有的流民流失只会更严重。

    自隋至唐,流民问题都十分严重,甚至达到了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流民的地步,编户都跑得如此厉害,恐怕玉溪县里的流民都已经通通跑到漳县去了。